民国二十年(1931年)七月十五日的《中央日报》上,刊登了一则“高等考试今晨开始举行”的新闻。这是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高等考试,曾经轰动一时。从这条旧闻中,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的考试盛事。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中央大学、南京中学是考点,门前书“人尽其才”
民国第一届高等考试,并不是今天我们说的高考,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。因为当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严重,参加高等考试被录取以后,取得做官资格,能满足那些打算在仕途上奋斗的知识分子的要求。
考试一共有五个种类,分别是普通行政人员、财务行政人员、教育行政人员、外交官领事官、警察厅行政人员类别。从7月15日开始,前后持续12天。
1931年7月15日的《中央日报》上,介绍了第一试场和第四试场的情况。第一试场设在中央大学,内分两场,一场在大礼堂,一场在体育馆。试场门口,扎起了彩色牌楼,上面标有“人尽其才”四个字。场内设有点名处、指挥处、医务处。
第四试场设在门帘桥(今太平巷一带)南京中学第一院,大门同样系着彩绸,上书“人尽其才”。校内设点名处、衣物寄存室等。考生进入考点后,由监察委员一人高声点名,另由警卫高举名牌提灯引入考场。第一天考试是普通行政人员类别,应考者有一千三百余人。
每场试题在考试前一个半小时才领取
民国时,考试制度的森严与今天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每场考试的试题,在考试前一个半小时,由监场课课长赴典试委员会领取,由监试委员会亲自拆封。
据资料记载,这次高等考试由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任主考官兼典试委员长,委员则由考试院报请国民政府礼聘,所聘者多为当时国内名流学者。此外,又聘请襄(协助)试委员十余人,协助典试委员负责命题、阅卷、评分等工作,还有监试委员十余人,负责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的保密、防弊及临场工作。
委员们宣誓就职后,另外还在考试院举行隆重的入闱仪式。典试委员入闱后,即开始命题。委员们饮食起居都在考试院内,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来往。考试开始后,每天的试卷封送考试院交典试委员长分给典试委员评阅。
考题难度不小,最终只有一百名考生合格
为了选拔出优秀人才,五种考试均分为三试,第一试为一般科目,第二试为专业科目,前两试都是笔试,第三试为口试。
第一试考试的科目有国文,公文,建国方针,建国大纲,党义,宪法历史,地理,政治学,经济学。7月16日《中央日报》上登载了第一天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考题。国文论文的题目是《天下之治:天下之贤其理之论》,公文的题目是《拟国民政府令行各省政府,限期迅速筹办地方自治》,党义的题目是《权与能如何分法》《三民主义之顺序,为民族,民权,民生,建国大纲,以民生列前,民权列后。其理由安在》《实行总理实业计划,其经费如何筹划,试略言之》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之要点》。从题目来看,难度不小,既考书卷知识,又考智略才识,对考生的要求很高。
几千人的竞争角逐,最终只有100名考生考试合格,第一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朱雷章。当年10月,他被任命为交通部技术厅总工程师,1933年又被任命为监察院委员。
不过,第一届中榜的100人当中没有一名女性。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,才有两名女性中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