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这个时候,相信很多在大学教书的同行都会与笔者一样遇上类似的事,就是不断被拉去饭局或者接听朋友转介的电话,为一些刚好有子女考大学的家长提供报考大学的建议。笔者并不擅长此事,更生怕指点失误害人一生,但受朋友所托总得勉为其难应付一下。几年下来,发现最需要意见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只能上所谓“二三流大学”的考生,很少遇到成绩远高于一本线、能在部属院校里随便挑专业的学生。有一次,一位家长在跟笔者聊完后感慨地说:“幸亏认识你,这些信息报纸和电视都没有”。
媒体没为普通考生提供有用的报考信息,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共鸣。过去两三周,报纸上关于高考的消息几乎一面倒地关于“名校”和“状元”,而与大多数考生前途攸关的二本、三本高校和大专院校的报道则寥寥可数。北京某所名校今年将在广东增加几个名额,或者某市状元的成长故事或考试心得等,总能惹来连篇累牍,但它们对于应届考生而言其实与娱乐新闻相差不大———无论是富豪的世纪婚礼还是某市状元在北大与清华间如何纠结,都只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笔者并非故意挑衅,翻看广东的统计数字,孰轻孰重其实一目了然。在广东的134所高校中,只有4所为部属高校,也就是所谓的“名校”,其余130所均为地方高校,亦即俗称的“二三流高校”。4所省内名校2011年招生2.2万人,仅占全省招生数47.4万人的4.6%;而对于在粤招生加起来仅百余人的北大清华(在京招生逾千),大概每5000个广东高中毕业生才有一个能入读。在笔者看来,这些高校的名额变化大众媒体完全可以忽略,因为它们与绝大部分人无关。事实上,如果一个学校有一两个考得上北大清华的学生,校长和班主任对名额的变化绝对会比媒体来得紧张。
在高考与报考这些问题上,要问的是这些只为状元们敲锣打鼓而不愿去理睬普通考生的媒体,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。报纸版面是稀缺资源,即使仅从销售的角度看,把焦点对准凤毛麟角的精英,都不是英明的选择。笔者在英国留学时,留意过英国报刊在报考时节,很少讨论牛津剑桥的招生状况,倒是喜欢聚焦几家典型的中流大学,以它们为例子,指点读者如何从招生章程、排名榜及学校网站了解其基本信息,并且分析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,以便考生判断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。即使要谈牛津剑桥这些名校,往往是关于其生源是否有贵族化倾向等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议题,绝不会变相帮它们宣传,因为这会令报纸有卖软性广告之嫌,有损报格。
坦率地讲,对于绝大多数广东考生而言,北大清华等名校都是遥不可及的目标。即使今年加了10个名额,对于70万考生而言又如何?相反,大多数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与他们只能去的“二三流高校”之间,明显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(这也是他们为何到处找熟人打听情况的原因)。他们非常需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具体内容、学校的办学条件、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。这些真正与普通大众命运相关的信息,却引不起任何一份报纸的充分重视,何其悲哀!
如果说,这种只留意精英与明星的琐事,不关心平民老百姓生计的舆论氛围是被干预的结果,那么大家恐怕只好认命。但如果这一切都是编辑和记者们的潜意识使然,那么我们如何对担负着社会良心角色的媒体抱以期望?每念及此,眼前总是乌黑一片。
(作者:南方都市报 林骏)
|